
再一次熱血 - RubyKaigi 2023
這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有不少生活上的改變,也因此我有四年沒有辦法親自到日本參加 RubyKaigi 這個對 Ruby 工程師來說最盛大的研討會。
終於在今年,我到日本重新感受了一次 Ruby 社群的活力。
這幾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大家都有不少生活上的改變,也因此我有四年沒有辦法親自到日本參加 RubyKaigi 這個對 Ruby 工程師來說最盛大的研討會。
終於在今年,我到日本重新感受了一次 Ruby 社群的活力。
最近在準備明年(2024)的連載主題,在實作的時候意外發現自己逐漸習慣「不使用瀏覽器」的狀況下去進行開發,除了比較常用的後端情境之外,連前端也很順利的可以實踐這件事情。
最近跟朋友們到宜蘭玩(宅)了幾天,我們這群學多媒體的朋友們也有少數幾人選擇了軟體工程師的職業,因此就聊到我目前的工作。剛好 IxDA 也有一場活動聊到 UX Designer 的職涯,以及最近跟五倍紅寶石教育機構合作一場晉升資深工程師的直播,都很適合寫篇文章討論。
之前寫過# 從 ChatGPT 看學習與對工程師的影響, 這篇文章原本想試著讓 ChatGPT 幫忙,給了兩篇自己的文章作為範例,再給出我規劃的文章架構,得到了一篇看起來有內容實際上什麼都沒說的文章,於是這篇文章還是得自己處理,這大概就是目前 ChatGPT 的極限吧!
因為已經非常習慣寫軟體測試在用工程師的方式入門生成式 AI - Stable Diffusion 這篇文章實作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Generative AI 的產出能被測試嗎?」這樣的問題。
上週(2023/02/22)可能是看了不少 AI 應用的發展,覺得該趕緊補上進度,以免在未來來不及掌握這樣的工具。不過,如果只是串接 ChatGPT 的 API 或者拿 Stable Diffusion WebUI 來產生圖,似乎不是工程師也能做到,作為工程師能做些什麼嗎?
因為在 2023 年初就成為天選之人(2023 年成為外商裁員的天選之人該做些什麼?)而開始找工作,運氣很不錯的在獵頭協助跟朋友的內推,我在 1/18 跟 1/19 分別收到兩間公司的作業,但是我不想留到農曆年後才處理,因此決定用空檔趕在連假前完成他們!
對脈絡(Context)比較有清晰的概念是在今年研究 Domain-Driven Design 的時候,這幾天剛好因為工作需要修正 Golang 的靜態分析警告,想到這其實也跟脈絡有些關係,因此這篇文章會來跟大家分享幾種常見的「程式脈絡」
教召一直是讀書的好時機,因此我利用五天的時間把 Clean Architecture 讀完。讓我覺得意外的是,以往我聽到在討論一些主題時會提到這本書的內容,其實大多跟這本書想傳達的資訊不太一致,除此之外我認為有很多值得討論的地方也沒有被大家討論。
因為把 Domain-Driven Design: The First 15 years 看完後腦中有了非常多想法,為了不要太快把這些東西忘記,只能盡快寫成文章記錄下來。
簡單來說,我認為 Domain-Driven Design 是一種「觀念」而不是理論或者實踐,他更接近於將「模型(Model)」的概念帶入到程式設計中,也因此在書中提到 Domain-Driven Design 是沒有嚴格規定,只有接近跟遠離核心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