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五跟 Stan 也是台灣第一位 Ruby Committer(核心貢獻者)和幾位 Ruby Taiwan 核心社群成員在酒吧討論明年社群活動(RubyJam)的規劃,這就需要面對這幾年大部分社群都有實體活動衰退的問題,以及我們都認同的觀點——社群活動不是以學習知識為目的,而是以知識交流前提建立連結。
信任
Stan 提到一個例子,假設你想要貢獻某一個開源專案作為找工作的履歷,假設只是在網路上發出一個合併請求(Pull Request)那麼等待非常久,甚至被安排在非常低的優先度都是正常的,因為維護者根本不認識你。
我曾經對 Ruby 一個非常冷門的功能發過請求,當時等了半年才被合併
然而,如果在某個實體聚會碰過面、一起喝杯酒聊技術,那麼維護者就會對此有印象,願意花時間關注、信任這個請求的機會,就會比只在網路上對話過有更高的機率處理,甚至可以直接私訊請對方協助,而不是只能被動等待。
Stan 提到,目前作為核心貢獻者非常忙,光是處理日常維護可能就沒有足夠時間,因此很多功能是否會被維護、合併請求被審查,都取決於貢獻者是否有空
這種面對面的互動,很多時候效果是遠大於只在線上互動過。Ruby Taiwan 負責人慕凡也提到,早年到日本參加 Ruby 研討會時,連 Ruby 之父 Matz 都告訴他,早上的議程不一定要聽,可以先去玩。
Ruby 日本社群在舉辦研討會時,一定會有 After Party 的安排,通常都有機會跟社群中知名的人物一起吃飯、喝酒,有時還會有二次會或者三次會直到清晨,早上醒不來也很正常
職涯
事實上,如果只把參加社群聚會、研討會當作是「獲取知識」的手段,很高機率會錯過非常多機會,除了上述在開源貢獻中更容易被採納的機會外,對職涯也會非常有幫助。
以 Stan 為例子,約十年前我認識他時就是非常有計劃的人,也一路看到他從對 Ruby on Rails 框架的貢獻找到全遠端的外商工作,甚至到後來將這些貢獻轉換成履歷,加入到 Shopify(世界知名的開店平台)的 DX(開發者體驗,Developer Experience)團隊。
而我自己在軟體業界這十幾年中,大部分的工作都是社群朋友推薦的。包括剛畢業時就直接無縫加入跟 Ruby 社群關係密切的五倍紅寶石,現在的公司 Gogolook 也是社群朋友的內推,以及放棄機會沒有加入的台積電軟體部分,在面試中能省去一些考試階段,也都是靠社群朋友的推薦,以及長期分享的累積。
在這幾年我也有幫人內推過,推薦的底線至少會從「至少見過一次」當基礎,如果是網友的話我想應該沒有人敢幫忙,參與社群活動就很容易接觸到這群人,不論是想增加在社群中的貢獻,或者得到更順利的職涯。
平時的累積之外,至少一次的實體碰面讓對方有印象會有很多幫助,我也曾想自費報名上知名講師的課,但因為曾經碰過面加過臉書而被招待很難搶到名額的課程。
多樣性
參與社群(或者說開源社群)的形式有很多種,社群活動的舉辦大多不是為了分享知識,尤其在現代我們有太多管道學習,如果單純要了解怎麼寫程式、做出產品,即使不出門也能透過線上課程、AI 工具達成。
在這次聚會中我也提到,如果可以的話我一整個月都不出門跟人接觸都沒關係,但我會出現在聚會的理由很簡單,我認為人的實體互動還是有必要。不論是哪個社群,總會有幾個是能獲得能量,而不是單純消耗能量的社交,那就足夠。
除了 Ruby 社群,我也參與過 SITCON、COSCUP、PHPConf、Elixir Meetup、Golang Meetup(早期)等等各式各樣的社群,單純 Ruby 社群的風格我最喜歡
對社群的貢獻也不會限定在靠貢獻程式碼或者分享知識這樣的形式,協助舉辦活動讓社群保持活力、分享熱情可能比知識更有幫助,很大一部分是在這個實體社群活動人數不多的時期,需要大家幫忙提供活力,分享經驗或者參加活動進行交流。
至少,在有贊助商願意贊助點心時,讓人數多到訂餐的社群夥伴可以請店家外送 XD
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可以用以下方式支持我撰寫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