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時弦也
蒼時弦也
資深軟體工程師
發表於

職涯的「目標」與「目的」

最近在推特上剛好朋友提到「用開源貢獻取代刷題」這樣的職涯規劃,不過這個方法其實並不輕鬆。從這個話題延伸,我發現自己能夠明確區分出「目標」跟「目的」的差異,而這個確實會影響非常多職涯上的選擇。

目標與目的的差異

有時候會聽到像是「工作就是為了錢」這樣的說法,其實這樣只對了一半,因為這是「工作的目的」但是並沒有解釋「工作的目標」因此我們只用金錢來衡量工作其實是不太恰當的。

「目的」其實蠻容易區分跟量化的,像是薪水、權力、名聲之類的,我們到一間公司可能是為了拿到非常高的薪水,或者「在 Google 工作過」之類的經歷,因此非常容易去設定「目的」是什麼。

然而「目標」其實對每個人來說是不同的,以我自己來說寫程式是一種興趣,而且「希望大家都能享受這個過程」要實現這個目標,參與社群活動做技術分享、撰寫部落格分享技術文章等等是跟我的「目標」最為接近的,也因此很多時候「薪水」不是我的主要考量。

願景與痛苦

工作的快樂程度很大一部分是跟公司的「願景」有關,也就是這間公司的目標跟你自己的目標是不是相同的。我之所以能清晰的區分出來,也跟這兩年的經歷有關係。

如果有在看我的文章,大約 2019 年左右我有投入在一款叫做 Unlight 的遊戲幾年的時間,最後離開團隊的原因除了許多人的因素外,我認為夥伴的「目標」跟自己差異太大,其實就會讓你難以「開心工作」

舉個例子,假設公司的目標是「利用專利技術賺錢」然而你的目標是「分享技術的知識」這樣的情境,當你想在公開場合分享一個公司的技術,你會因為這些技術有商業上的考量而無法說明,最後就無法享受這樣的過程。然而大多數人花最多時間投入的其實就是工作的專案,那麼換到一間「鼓勵開放原始碼」的公司,就會因為目標契合而更加開心。

在過去當面試官的經驗時,一直很難抓到「適合公司的人」是怎樣的感覺,不過從這個角度來看,大概就能看出來這個人是否會願意一起為公司的「願景」努力。

不過我認為,最為困難的其實是要了解公司的願景。如果是較小規模的公司,老闆可能自己也不清楚,而比較大的公司也會因為不容易接觸高層而不了解,也因此要如何「傳達」願景就變得相當重要,即使這些都會反映在決策上。

達成目標的取捨

因為目標通常會是中長期以上,甚至是需要持續累積的,也因此「達成目標」不一定會是幾個月或者幾年能完成的,中間會需要好幾個不同階段的累積,因此每個階段會有不一樣的「目的」去進行輔助。

以我自己為例子,我的目標是「推廣程式開發技術」因此在大學時期參與許多開放原始碼社群的活動,畢業後也進入到接案公司,目的是累積豐富經驗。這幾年發現自己更希望有專心研究技術的環境,以及可以將這些成果轉換為收入。

基於這樣的理由,就轉換到薪資較好的可遠端工作大型外商,這樣就能爭取到比較彈性的工作時間來專注在技術的研究,以及累積「創業」所需的資金,因此爭取時間跟金錢就變成我的「目的」

但這些選擇都是基於「想分享技術」這樣的目標,不過在這過程中就需要面對不同類型的痛苦(看著很多人薪水比自己好、大公司限制很多等等)這些都是朝目標前進的目的,至少在這幾年累積了大量的國內外演講經驗、撰寫的文章也有一定程度的讀者存在。

因為 Ruby 語言的願景跟自己的目標是最接近的所以才持續的使用,但過程中要達到某些目的(得到資源)也可能需要去撰寫其他語言,這就會需要做出取捨。

以前會很不理解一些人的某些選擇,也許是為了目標而做出取捨的關係。不過個人「目標」或者公司「願景」的實現,還是非常考驗能不能堅持本心,有時候可能在為了達到某些目的而不擇手段的過程中逐漸迷失自我,其實也是蠻可怕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