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末看到一篇 Stripe 工程師所寫的文章,是一篇關於 Idempotency Key (幂等鍵)的設計機制。因為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而且裡面的概念除了可以應用在 API 設計之外,很多程式設計上需要解決的問題都可以透過這個概念來處理。
原文非常的長而且很詳細,這篇文章只會做簡單的重點整理。
有興趣的話可以打開原文來讀,是一篇很有用的文章。
作者是很厲害的工程師,部落格上的文章都是非常精實的技術文。
在 API 的設計中,我們可能會遭遇到一些問題而讓操作失敗。像是網路連線中斷
、第三方服務異常
等等情況,此時就會需要客戶端進行重新嘗試的動作。
不過,如果是類似於 Stripe 這類金流服務,我們就不得不重視「重新呼叫」的問題,也就是「如果重複扣款」該怎麼處理,這就是 Idempotency Key 機制的由來。
目前中文對「Idempotency Key 」是叫做幂等鍵,而 Stripe 表示這是他們自己發明的詞,所以後面都以原文稱呼。
Idempotency Key 是什麼?
所以 Idempotency Key 到底是什麼?簡單來說就是一種類似於 ID 的機制,用來區分某個 API 請求是同一個。
像是下面這個 API 請求,就會帶有 Idempotency Key 的 Header 來表示是哪個請求。
POST /api/chargs … Idempotency-Key: 0ccb7813-e63d-4377-93c5-476cb93038f3 … amount=100¤cy=TWD
同時,也會透過驗證傳入的 amount
和 currency
等「參數」來確保同一個 API 請求的內容是完全相同的。
實際應用
原文中用「火箭背包版 Uber」的範例專案來實作,在 Stripe 的 Github 上面可以找到原始碼。
這個 App 會在你發射火箭後向你收費,中間會有幾個步驟。
- 產生駕駛紀錄
- 向 Stripe 呼叫收費 API
- 更新駕駛紀錄
- 透過 Mailgun 發送收據
加入 Idempotency Key 機制之後,則會轉變成這樣。
- 產生 Idempotency Key
- 產生駕駛紀錄
- 產生「駕駛紀錄產生」的操作記錄
- 向 Stripe 呼叫收費 API
- 更新駕駛紀錄
- 透過 Mailgun 發送收據
- 更新 Idempotency Keys
看起來多了一些東西,但是這些的影響是怎樣的呢?
原文有繪製成圖片,對照的時候會比較方便。
Idempotency Key
首先,我們需要一個 Idempotency Keys 表來紀錄最近的 API 操作。
Column | Type |
---|---|
idempotency_key | TEXT (max length <= 100) |
locked_at | datetime |
request_method | TEXT (max length <= 100) |
request_params | JSONB |
request_path | TEXT (max length <= 100) |
response_code | INTEGER |
response_body | JSONB |
recovery_point | TEXT (max length <= 100) |
user_id | BIGINT |
UNIQUE INDEX (idempotency_key, user_ud)
PS. 上面只列了比較重要的欄位。
首先,我們要確定我們有一組 Key 他可能是 UUID 或者其他形式,因為是跟 user_id
綁定在一起的,所以實際上交給 Client 生成似乎也不影響 API 的操作。
接下來我們要儲存這次 API 操作的完整資訊,這是用來確認是相同 API 操作的保護機制。
最後是在這個 API 操作完成後,不論成功失敗都紀錄操作的結果。如果再次收到相同的 API 查詢時,我們可以回復完全樣的結果給這個呼叫者,達到快取的效果。
比較特別的是 recovery_point
這個欄位,為什麼會有這個欄位呢?
因為在前面我們可能會在 Stripe 扣款或者 Mailgun 發信時發生錯誤,此時就可以讓 API 從這一個操作步驟重新開始,而不會影響到原本已經成功地操作。
原文裡面有提到資料庫的原子性,而這個就是為了讓我們的 API 也擁有原子性。
其他資料表
主角 Idempotency Keys 介紹完之後,還有像是騎乘資料表、操作紀錄等等,就不另外介紹。
只是需要注意的是,被操作的「騎乘紀錄」表中,會對應某一個 Idempotency Key 來提供查詢,畢竟不一定是每一次的 API 操作都是一次性成功的,此時就要透過這個 Idempotency Key 來找回正在操作的騎乘紀錄。
反過來說,如果資料表上的 Idempotency Key 是有值得狀況下,就代表有其他人正在操作。也可以被視為一種「上鎖」的機制。
原子操作
原作提供了一個方法的實作,來輔助每一個原子操作。
1def atomic_phase(key, &block)
2 error = false
3 begin
4 DB.transaction(isolation: :serializable) do
5 ret = block.call
6 # 根據 block 傳回值產生回應
7 end
8 rescue
9 error = true
10 # 處理各種錯誤
11 ensure
12 if error && key.present?
13 begin
14 key.update(locked_at: nil)
15 # 操作失敗,解鎖
16 rescue
17 # 無法解鎖(記錄到 Log 中)
18 end
19 end
20 end
21end
原文中定義了三種回應:
- NoOp - 不做事(初次產生)
- RecoveryPoint - 更新紀錄點(原子操作成功)
- Response - 回應(API 操作完全成功)
Idempotency Key 初始化
1key = nil
2atomic_phase(key) do
3 key = IdempotencyKey.find_by(user_id: current_user.id, idempotency_key: params[:key])
4
5 if key
6 # 1. 檢查 params 是否一致
7 # 2. 檢查上鎖時間是否超時(時間內回傳操作中錯誤)
8 # 3. 操作如果未完成,更新上鎖時間
9 else
10 # 產生新的 Idempotency Key
11 # `locked_at` 是現在時間(因為是馬上開始操作,所以立刻上鎖)
12 end
13end
透過上述的程式碼,我們可以產生出一把需要使用的 key 供我們使用。並且在每次 API 呼叫時,確保上一次的 API 操作不會被影響,而運行過久的時候又可以透過從客戶端的 API 重新請求延續原本的操作直到完成。
後續操作
有了初始的 Idempotency Key 之後,就可以繼續把後面的 API 行為完成。
1loop do
2 case key.recovery_point
3 when RECOVER_POINT_START
4 atomic_phase(key) do
5 # ...
6 end
7 when RECOVERY_POINT_RIDE_CREATED
8 atomic_phase(key) do
9 # ...
10 end
11 when RECOVERY_POINT_FINISHED
12 break
13 #...
14 else
15 # 未知的 RecoveryPoint 丟出錯誤
16 end
17end
18
19# 回傳結果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將每一個 API 的細部操作都切割成一個「原子」並且建構一個可恢復並且繼續運行的 API 了。
總結
這篇文章省略了不少細節,指把重點的部分拉出來討論,可以的話還是希望大家能去閱讀原文(雖然很長)
簡單來說,這個機制讓我們可以得到:
- 不怕重複呼叫的 API 服務
- 呼叫失敗也可以恢復運作
- 能夠有效的定位 API 運作問題發生的時機點
除此之外,文章最後還有提到一些像是「完成器」的技巧。
完成器是因為有些用戶端達到重試最大次數後,就會放棄運行。此時這些「即將完成」的操作就會變得無法完成,所以由伺服器定時拉出來重現 API 操作讓這個 API 操作得以完全完成。
另一方面,這個機制可以應用在很多地方。像是表單送出的時候,用來檢查是不是重複表單的送出等等,雖然是以 API 設計的方式呈現,但是背後的概念卻非常值得思考,我們如何讓程式能夠更加的健壯。